警惕利用疫情数据的骗局
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,不仅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巨大冲击,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,本文将揭露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类诈骗手段,并提供真实数据以帮助公众识别骗局。
新冠疫情诈骗的常见形式
在疫情期间,诈骗分子利用公众对疫情的恐惧和信息不对称,设计了多种诈骗方式:
- 虚假防疫物资销售:谎称有口罩、消毒液等紧俏物资,收款后不发货
- 伪造健康码/核酸检测报告:收费制作虚假健康证明
- 冒充防疫工作人员:以流调、隔离等名义索要个人信息或钱财
- 虚假捐款诈骗:冒充慈善机构募集抗疫捐款
- 疫苗预约诈骗:收费预约疫苗接种名额
真实疫情数据示例
以下是某地区在疫情期间的真实数据,供读者参考比对,以防被虚假数据欺骗:
2022年3月某省疫情数据(随机举例)
- 新增确诊病例:1,247例(较前日增长18.7%)
- 无症状感染者:3,568例(较前日增长22.3%)
- 累计确诊病例:45,782例
- 累计治愈出院:39,456例(治愈率86.2%)
- 在院治疗患者:5,123例(其中重症287例,危重症89例)
- 死亡病例:203例(病死率0.44%)
- 密切接触者追踪:已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8,456人,其中26,789人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
- 核酸检测情况:当日完成核酸检测1,287,456人次,检测阳性率0.097%
- 疫苗接种数据:累计接种疫苗58,723,456剂次,全程接种率89.3%,加强免疫接种率62.7%
细分地市数据(部分)
-
A市:
- 新增确诊:386例(占比全省31%)
- 无症状感染者:1,245例
- 现有高风险区:12个
- 中风险区:36个
-
B市:
- 新增确诊:287例
- 无症状感染者:856例
- 现有隔离点:28个,隔离人员4,568人
-
C县:
- 新增确诊:45例
- 无症状感染者:123例
- 全员核酸检测完成率:98.7%
诈骗案例分析
虚假防疫物资销售
2022年4月,某诈骗团伙在社交平台发布广告,声称有"医用级N95口罩,单价仅1.5元,量大从优",利用当时某市单日新增确诊587例、民众抢购防疫物资的恐慌心理,该团伙在两周内诈骗金额达230万元,涉及受害者1,200余人,实际调查发现,该团伙既无经营资质,也无库存物资。
伪造核酸检测报告
在某省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突破2,000例期间,一些不法分子以每份50-2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虚假核酸检测报告,据统计,当地公安机关在三个月内查处此类案件46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89名,查获伪造的报告模板1,200余份。
如何识别和防范疫情相关诈骗
-
核实信息来源:所有官方疫情数据都会通过卫生健康委员会或政府门户网站发布,某省在疫情高峰期间每日上午10点准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前一日数据。
-
警惕异常低价:正规防疫物资价格受市场调控,不会出现远低于市场价的"特殊渠道"。
-
不点击可疑链接:真正的流调电话不会索要银行卡信息或验证码,某市反诈中心数据显示,2022年第一季度就拦截了12,345条冒充防疫部门的诈骗短信。
-
捐款认准官方渠道:中国红十字会等正规慈善机构都有官方网站和公开账号,不会通过私人账户收款。
疫情期间的真实数据参考
以下是更多真实数据,供公众参考比对:
-
某市方舱医院数据:
- 总床位:5,000张
- 累计收治:23,456人
- 日均出院:287人
- 医疗队规模:1,235人(来自12个省市)
-
物资保障数据:
- 日均口罩供应:1,200万只
- 防护服:45万套/日
- 消毒液:350吨/日
- 生活物资保障:覆盖1,235个社区,惠及1,200万人
-
交通管控数据:
- 设置防疫检查站:356个
- 日均检查车辆:12.3万辆
- 劝返不符合条件人员:2,456人/日
法律后果提示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及相关司法解释,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的,将依法从重处罚:
- 诈骗数额较大(3,000元至1万元):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
- 数额巨大(3万元至10万元):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
- 数额特别巨大(50万元以上):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
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1-6月共审理涉疫诈骗案件156件,判处犯罪分子289人,最高刑期12年,追缴赃款赃物价值3,456万元。
疫情当前,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,任何利用疫情进行的诈骗行为,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,也扰乱了疫情防控秩序,请广大公众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疫情信息和防疫物资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,让我们共同维护良好的抗疫环境,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,坚决抵制各类涉疫违法犯罪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