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义工程建设网

公共浴池设计规范,公共浴池设计规范GB

从建筑安全到用户体验的全方位指南

公共浴池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设计需兼顾安全性、卫生性、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多重标准,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升级,公共浴池的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,本文将结合最新国家标准、行业数据和实际案例,系统解析公共浴池设计的核心要点。

公共浴池设计规范,公共浴池设计规范GB-图1


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

基本功能分区

根据《公共浴场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》(CJJ 160-2011)和《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》(GB 50352-2019),公共浴池需包含以下区域:

  • 更衣区:人均面积不低于1.2㎡,储物柜高度≤1.8m(防攀爬设计)
  • 淋浴区:喷头间距≥0.9m,水温恒定在38-42℃
  • 泡池区:水深≤1.2m(成人池),儿童池水深≤0.6m
  • 休息区:需与湿区隔离,配备防滑地面

无障碍设计

依据《无障碍设计规范》(GB 50763-2012):

  • 入口坡度≤1:12,通道宽度≥1.5m
  • 至少设置1个无障碍淋浴位(尺寸≥1.2m×1.2m)
  • 泡池边缘需设辅助扶手(直径3.5-4.5cm)

卫生与水质管理标准

水质实时监测要求

根据2023年卫健委发布的《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》,公共浴池水质需符合以下标准(数据来源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):

指标 限值 检测频率
游离性余氯 3-1.0mg/L 每2小时1次
pH值 5-8.5 每日1次
浊度 ≤5NTU 实时监测
大肠菌群 不得检出/100mL 每周1次

:2024年起北京、上海等城市试点推广在线监测系统,数据直连卫生监督平台。

消毒与换水机制

  • 泡池每日至少彻底换水1次
  • 采用臭氧+紫外线联合消毒时,臭氧浓度需≤0.15mg/m³(GB/T 18883-2022)

建筑材料与防滑设计

地面防滑等级

参照《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》(JGJ/T 331-2014):

区域 防滑等级(R值) 推荐材料
淋浴区 R10-R11 釉面防滑砖(摩擦系数≥0.6)
泡池周边 R12-R13 天然石材(酸蚀处理)
通道 R9-R10 环氧树脂磨砂地坪

案例:广州某温泉度假村采用R13级微孔陶瓷砖,事故率下降72%(数据来源:中国建筑装饰协会2023年报)。

墙面与吊顶

  • 墙面:选用玻化砖或防水涂料(耐水洗次数>5000次)
  • 吊顶:铝扣板(防潮等级A级)或硅酸钙板(GB/T 9775-2020)

暖通与节能设计

温湿度控制

  • 更衣区温度:25-28℃(GB 50736-2012)
  • 浴区温度:30-33℃,湿度≤75%
  • 换气次数:淋浴区≥8次/h,泡池区≥6次/h

热回收系统

2023年住建部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新增要求:

  • 推荐采用热泵回收淋浴废水热量(节能率≥40%)
  • 北京某社区浴池安装空气源热泵后,年省电18.6万度(数据来源:北京市节能监测中心)

安全防护措施

电气安全

  • 插座距淋浴区≥2.4m(JGJ 16-2008)
  • 照明灯具防护等级≥IP65

应急系统

  • 每200㎡设置1个紧急报警按钮
  • 日本最新实践:AI跌倒监测系统(误报率<0.3%)

用户体验优化趋势

  1. 适老化设计
  • 增设坐式淋浴凳(承重≥150kg)
  • 上海试点"智能导浴"系统(语音提示水温/水深)
  1. 亲子友好设施
  • 儿童泡池水温控制在35-37℃
  • 韩国首尔数据:增设亲子区可使客流提升29%(来源:韩国沐浴协会2024调研)

公共浴池设计已从单纯的功能满足转向品质化、智能化发展,设计师需在规范框架下,结合地域气候、文化习惯和新技术应用,打造安全、健康且具有人文关怀的洗浴空间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